乌海市迅速行动,把“十个全覆盖”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提出把农区危房改造、嘎查村街巷硬化及村庄整治工程作为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重点,这饱含了市委、市政府对此的极大关切,也饱含乌海市干部群众极大的心血与热情。
危房改造势在必行
早在2004年,乌海市5万多名农区居民就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实施,被一次性转为城镇户籍;随后,又在全国提前3年率先减免了农业税,并逐步在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完全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政策待遇。但事实上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工矿城市长期以来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区轻农区、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使得农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滞后,农区居民在住房、出行、购物等方方面面,与城里人存在不小差距。
尤其是住房问题,在乌海市农区仍有部分房屋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居民自建房,随着农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远远不能满足居住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木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成危房。危房不仅令居民居住状况堪忧,还存在抗震能力薄弱,易产生次生灾害,应对恶劣、灾害性天气能力差等致命的缺陷,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农区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危房的改造显得迫切而紧要。
好政策撑起幸福一片天
危房改造是必须完成的命题。可究竟如何改?按着怎样的要求改?又有哪些政策作为支撑?乌海市给出了答案。
危房改造工程推进的过程中,乌海市坚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原址翻建、修缮加固、集中区建设三种方式,改造农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并由政府在规划区内统一规划、统筹建设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根据不同的改造方式,居民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居住在危房中的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是重点补助对象;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农户优先给予解决最基本安全住房。
在全面推进危房改造的同时,乌海市统筹安排农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全面提升农区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全力打造与城镇功能形态匹配协调、路网相通、水电配套、电讯覆盖、便捷宜居的新农区。
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地村将黄河资源与托斯卡纳建筑风格融合,建设黄河旅游文化村;王元地村依托汉代古城遗址,建设汉唐建筑风格新村;乌达区泽园社区就地取材煤矸石红砖,建设红砖主题新村;海南区迎河村在充分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徽式建筑风格改造;赛汗乌素村通过实施改造工程,调整种植结构,与阳光田宇公司携手规划红酒小镇,加快推进小康建设步代。
农区居民的幸福愿景
经历了危房改造工程的乌海农区正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一栋栋靓丽别致的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穿梭在房前屋后……从白墙青瓦汉唐韵味十足的王元地,到别具法兰西风情的赛罕乌素,再到乡土气息浓郁的泽园社区……一路走,一路看,村村有特色,村村“颜值”高,而村里的人们也将幸福驻守在心间,笑容绽放在脸上,对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口口相传。
虽说搬进新房已经十多天了,可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地村的云玉良和李爱田老夫妇依然沉浸在乔迁的喜悦中。
“活了大半辈子,真想不到自己能住上新房,这不是做梦吧?”在新地村集中迁建区自家的新居里,晒着午后暖暖的阳光,81岁的云玉良笑呵呵地说。“做啥梦啊?你看这房子,你看家里的摆设,不是真真切切的吗?”同为81岁的老伴儿李爱田回应道。
眼见为实。云玉良老两口新房的条件真没得说。60多平方米的面积,通透的采光条件,两个卧室、一个客厅、一个卫生间的格局设计,清一色的新家具……映入记者眼帘的一切,无不散发着幸福的气息。
宜: 祭祀、塑绘、开光、订盟、纳采
*声明: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广大业主自行判断。
*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